FLASH存储器的数据写入机制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。其存储单元位(通常由浮栅晶体管构成)在编程时仅能实现从逻辑"1"(高电平)到逻辑"0"(低电平)的单向状态转换。这一物理限制决定了FLASH存储器的特殊操作流程:当需要写入新数据时,必须预先对目标存储块执行整块擦除操作。
具体而言,每个FLASH存储块在擦除过程中,存储单元中的浮栅电荷会被完全释放,使得所有存储单元位统一恢复为全"1"状态(即擦除状态)。这种设计源于其物理结构特性——擦除操作通过施加高压电场实现整个存储块的电荷清空,而编程操作则通过注入电荷改变单个存储单元的状态。
以二进制数据"1010"的写入为例:
首先检查目标存储块是否处于全"1"状态
若存在非"1"数据(即包含"0"位),则必须执行整块擦除
擦除完成后,通过编程操作将需要置"0"的位(第一位和第三位)进行电荷注入
保留位(第二位和第四位)维持"1"状态
这种"先擦后写"的机制带来了两个重要特性:
写入前擦除的必要性:任何包含"0"位的区域必须整体擦除后才能重新编程
存储耐久性限制:每个存储块的擦写次数存在物理上限(通常10^3-10^5次)
相比RAM的位级随机读写能力,FLASH的这种块擦除机制虽然降低了写入灵活性,但通过存储管理单元(FTL)的地址映射和垃圾回收机制,仍能有效实现存储空间的动态管理。这种设计在保持非易失性存储优势的同时,也形成了其特有的读写性能特征。